稳就业,纺织院校在行动 | 北服:冬奥,让这个毕业季不寻常!

稳就业,纺织院校在行动 | 北服:冬奥,让这个毕业季不寻常!

 时间:2022-07-13 09:16  中国纺织报


-->

编者的话:

2022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规模首次突破千万人,受国内外复杂严峻形势影响,叠加多点散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稳就业压力有所加大。本报推出的“稳就业,纺织院校在行动”系列报道,关注纺织院校贯彻落实就业优先政策,积极应对形势变化,充分发挥特色学科优势,紧贴行业企业需求,促进大学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的担当与作为。


在今年北京冬奥会上,北京服装学院科协秘书长、服装科技研究院院长、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教授刘莉带领团队,出色完成了为北京冬奥会冬季国家队进行比赛服科技攻关任务。

    

这支由42名研究生、4名本科生组成的国家队“战衣”设计师团队,完成了9个运动项目的科技助力。有幸参与项目科研实践的毕业生经历了磨砺,也因此获得了更高的人生起点。

    

艺术设计专业应届硕士毕业生李依萌,专业方向是服装造型与应用。她从研究生二年级起进入项目组,参与到冬奥项目中花样滑冰比赛服的设计与制作中。为全面了解队员的生活训练状态,让设计更能符合赛事对服装性能的需要,同时满足美观舒适和时尚要求,她和项目组成员按要求下到运动队与队员共同生活。经过每天细致观察队员的训练状态与身体姿态,细心体会花滑比赛节目的舞蹈动作,倾听运动员对比赛服的意愿需求,兼顾比赛的音乐风格与服装设计相协调统一,最后综合多重因素开展设计。


谈到参加北京冬奥会项目令她感受最深的事,她告诉记者:“赛程临近时,运动员高强度的训练,身体维度短时间内变化很大,上臂肌肉增长,腰围变小,原已完成设计制作的比赛服变得不再合体。因花滑服装的贴身特点,边缝没有放的余量,只能在很短时间内重新制作。”于是项目团队迅速行动,高效运转各个环节,从祼衣、面料染色印花、绣娘绣花、到最终手工贴钻等等,最终按时赶制完成。


当运动员身着靓丽合体的服装在赛场上优雅流畅地腾空和旋转时,她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科研没有捷径。做事不怕推倒重来。”李依萌对这样的磨练很难忘:“毕业时一直跟进冬奥会项目,进行项目收尾的工作,参加的应聘面试较少,后来得到在一家央企实习的机会。奥运项目对我专业技能的提升是全方位的,对我顺利通过公司前期实习很有帮助。顺利的话,很快就能入职了。”她说。


汤小霈是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设计学应届硕士毕业生,专业方向是服装造型与应用。在冬奥会比赛服设计项目中,她参与的是花滑比赛服的设计开发。“花滑服装要兼顾运动性、舒适性和美观性,从设计到全部完成整套服装的制作,对我是全方位能力的提升。”已在杭州一家轻奢女装公司担任助理设计师的汤小霈对《中国纺织报》记者说:“参与冬奥项目让我对服装从设计到成衣落地的整个研发过程有了清晰认识。因我的项目设计作品得到了公司高度认可,求职时顺利通过了面试最后一关。”

    

纺织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吴妍,是服装材料及其服用舒适性研究方向的应届硕士毕业生。读研期间,她一直参与导师刘莉的国家级项目,从事冬奥项目的短道和速滑比赛服样板研究。吴妍解释道:“我主要是前期对运动员大规模测体、形变实验、风洞减阻、适体性舒适性的实验研究。这些工作拓宽了我的思维方向。”  


刘莉告诉了记者这项研究的辛苦:“0.01秒就可以决定一块奖牌的归属,为了这0.01秒,要在风洞实验室进行上千小时的测试,学生们常常连续一个星期都吃住在风洞实验室里,但没人喊累,一群人朝着一个目标共同努力。在冬奥会开幕前,多个项目比赛服阻力下降了10%。”科研成果鼓励了吴妍:“冬奥项目让我找到了感兴趣的研究点,我想留在高校做专业方面的研究。”目前,吴妍已考取天津工业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


如今,刘莉带领的40多位学生组成的项目组,有人毕业了,有的在开展新课题,有的刚进校门。冬奥会结束后,刘莉将项目科研成果融入本科生课堂教学,还给全院开设了选修课。科研项目的磨炼让学生们将冬奥精神传承下来,爬冰卧雪,砥砺前行。刘莉鼓励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1653008838(1).jpg找纱、找丝就找我


免责声明:本网站尊重各方知识产权,保护原创作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对转载、分享等文章内容里的陈述、观点、照片等,保持中立;本网站内容仅供交流学习;如发现本网站文章内容、素材涉及版权、授权问题,切勿举报,请与我们联系0575-85751700删除!